抑郁癥屬于情感性精神障礙,它是以明顯而持久的心境高漲或低落為主的一組精神障礙,心境高漲者就屬于躁狂癥,心境低落者叫抑郁癥,如果心境高漲和心境低落交替發作,我們就稱為躁狂抑郁癥。下面,就快和360常識網一起了解相關知識吧!
1
抑郁癥看心理科還是精神科?
1、心理科
如果只是懷疑有抑郁癥的可能需要確診,或者是已確診有抑郁癥但癥狀較輕,依從性較好的患者是可以選擇看心理科的。
2、精神科
抑郁癥本身就是精神疾病,無論是確診還是治療,選擇看精神科都是沒錯的,心理科和精神科針對的范圍基本上都是精神心理方面的問題,區別更多的是問題的嚴重程度等,所以對于看哪個科都是可以的,如果有需要看另外的,醫生會告訴你該如何轉診的。
2
如何區分真抑郁和假抑郁
1、感知情緒能否控得住
感知自己的不良情緒和主觀體驗到的消極不快樂、欲哭無淚、易生氣易激動、疑神疑鬼怕得要命、思維跳躍混亂、做什么事都猶豫不決下不了決心等,能否通過自己積極調控有所緩解或消除,也就是說不良情緒還受不受自己的管控,消極體驗能否受自己的左右;或者不良情緒和消極體驗能否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緩解直至消失。
2、感知是否悲觀又厭世
滿眼灰暗、悲觀厭世情緒和自殺觀念相比其他不良情緒更易識別。傾聽內心有沒有感覺自己的人生沒有未來沒有希望,做任何事都沒有意義,或是“世界末日來臨”“不怕死就怕活著”“死是一件很輕松的事”的感覺等。
3、情緒周期
如果不良情緒很輕且持續時間很短就可能是處于情緒周期,或是因負性事情引起的心情不好,通過自我調節就能緩解和消除;如果感覺不良情緒在2周以內能通過有效管控等有所緩解直至消除,那就是處于“暫時抑郁情緒”中;如果感知到部分不良情緒較重、既不受主觀控制又無法自然消除、興趣缺乏活力喪失或悲觀厭世有自殺觀念,還持續2周以上,就一定要考慮是“抑郁癥”了,特別是隱匿性“微笑抑郁”很不易被察覺,一定要用心感知。
4、感知內心分類貼標簽
傾聽自己、觀察自己、感受自己的內心,然后好好思考,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個體差異人格特征和情緒粒度的不同,加之抑郁情緒下的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認知功能損害,會導致情緒感知力、認知力、監控力、評估力和“解碼”力不同,只有反復自我感知內心,捕捉識別并標記情緒,主要感知有沒有煩躁緊張、精神不振、郁悶沮喪、焦慮不安、恐懼害怕、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評價過低、睡覺障礙、快感缺失、自罪自卑、無助無用等。
5、微笑抑郁
心情不好會誘發抑郁情緒,抑郁情緒積壓太久會發展成抑郁癥,很顯然抑郁癥患者必定心情不好、有抑郁情緒,但心情不好不一定是抑郁情緒,有抑郁情緒也不一定就患了抑郁癥,如果自己無法判斷就一定要把問題交給醫生來解決(別急著給自己扣個“抑郁癥”帽子)。
6、感知興趣活力在不在
感受自己的興趣、快感在不在,諸如從事下棋、打牌、讀書、看電視、聽音樂、運動、購物等愛好還感不感興趣、有無快樂興奮的體驗,家庭、生活、工作和與異性接觸有無樂趣和愉快感,饑餓感和吃飯的正常享受感有沒有等;抑郁的反面就是活力,看看活力四射的自己是否變得“慵懶”了,比如不想洗漱、不想理發、不想洗澡、不想做任何身體運動,甚至都懶得呼吸了,總想把自己關在家里不出門,沉浸在自我斗爭和自我糾纏中什么也不干了。
3
抑郁癥是什么原因
盡管對抑郁癥的病因做了大量研究,但目前仍然無法確定抑郁癥產生的確切原因,一般認為遺傳、生化、心理、社會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導致抑郁。所以本文將從這幾個方面來對抑郁癥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
1、遺傳因素
家系研究發現抑郁障礙親屬同病率高出一般人群30倍,血緣越近發病一致率越高。寄生子研究發現,親生父母患病率為31%,養父母僅為12%,提示遺傳因素起著重要作用。
2、神經遞質
研究認為5-羧色胺(5-HT)直接或間接參與調節人的情緒,5-HT功能活動降低與抑郁癥患者的抑郁心境、食欲減退、失眠、晝夜節律紊亂、內分泌功能紊亂、性功能障礙、焦慮不安、不能對付應激、活動減少等密切相關。研究還發現,5-HT代謝產物5-羥吲哚乙酸(5-HIAA)水平降低與自殺和沖動行為有關。
情感障礙患者的中樞去甲腎上腺素功能系統處于異常狀態。研究發現,抑郁患者突觸前α腎上腺素能受體的激活,導致左甲腎上腺素(NE)釋放減少,而三環類抗抑郁藥物可抑制NE的回收。故可治療抑郁癥。
此外,研究還發現,抑郁患者腦內的多巴胺(DA)功能降低;乙酰膽堿能與腎上腺素能神經元之間張力平衡可能與情感障礙有關,腦內乙酰膽堿能神經元過度活動,可能導致抑郁;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可能與情感障礙有一定的關系。
3、神經內分泌因素
研究最多的兩個內分泌系統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和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HPT)。半數的抑郁患者有皮質醇分泌過多,一旦得到治療后,皮質醇分泌則恢復至正常水平。甲狀腺素對于大腦發育、成熟和聯系具有顯著作用,但對情感調節的作用尚不明確。
4、精神分析和精神動力學理論
按照精神分析論的解釋,抑郁是一種失落反應;是當事人目前生活中的失落經驗,引發了隱藏在潛意識中童年生活失落經驗的痛苦;兩者交互作用.致使患者在情緒上陷入了痛苦絕望的困境。以此推論,抑郁患者的童年生活中,必定有較多的失落痛苦經驗,如自幼喪失父母、得不到父母愛護、在家庭無地位、受同伴欺負等。
5、行為學習和認知理論
主要有3種理論:①Lewinson提出抑郁可能是由于正性強化不足或不適當所致;②Seligman根據抑郁癥動物模型發展起來的習得性無助感理論(實驗動物當發現難以躲避痛苦刺激后,會對以后的任何刺激即使可以躲避也均表現出被動忍受);③Beck根據臨床觀察,提出抑郁癥錯誤或歪曲理論,即抑郁患者好比戴了一副墨鏡,消極悲觀地看待自我,消極悲觀地解釋事件和對前途或未來的悲觀絕望(抑郁認知三聯癥)。
6、人格因素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均可在適當的環境下產生抑郁,但并沒有單一的人格特征或人格類型可以單獨地作為抑郁發作的預測指標。有人認為性格內向、多思多慮、常懷疑自己的能力等可能與抑郁情緒有關。
7、生活事件
應激性生活事件和精神因素在情感障礙發生、發展、治療和預后中起著重要作用,尤其與抑郁癥的關系更為密切。有報道認為,以往6個月內經歷重大生活事件者,如離婚、喪偶等,抑郁發病的危險性增加6倍,自殺危險性增加7倍。即使是慢性生活事件,如長期的不良處境、家庭關系破裂、貧困、失業、持續2年以上的慢性軀體疾病,也與抑郁發生有關。女性應付應激能力低于男性,更易患病。處于壓力事件中產生的失落與在人際交往中的分離是抑郁產生的最明顯因素。另外,也有—些學者則認為生活事件在抑郁的發作和時間上僅起有限的作用。
8、社會文化因素
個人的自我功能是在現實社會中建立的,當喪失權利、身份或自尊時,會導致自我功能的障礙而產生抑郁。自我理想與社會常規產生沖突時也容易引起抑郁。女性人口中抑郁者高于男性,按心理學家Nelen-Hoeksema解釋,這可能與患者遭遇生活困境時所采取的適應策略有關。男性可能將思考方向轉移,借由其他活動(如運動或飲酒等),使痛苦情緒淡化;而女性則往往鉆牛角尖,反復思考,使情緒得不到自行紓解。而日久形成了適應上的困難。
總結:患抑郁癥對人體危害非常大,當出現不適癥狀時要及時就醫。